周慶生 Adam Chow 樂齡科技專家
Guardman®護匡創辦人
創維家居 - 顧問
以科技為經、品質為緯,研發、設計及生產了一系列長者安全感應系統、無線家居護理等創新價值智慧型產品,服務香港及歐美樂齡一族。矢志讓人本科技成為長者家居安全的堅固後盾,提供生活便利及輔助方案,推廣「居家安老」的理念,回饋社會。
Guardman®護匡 品牌產品的誕生,源自創辦人周慶生(Adam)的個人經歷與感受。宏才拓展企業於1998 年成立,Adam 集合了一支經驗豐富的產品開發團隊,涵蓋軟件、機械、電子、工業設計和包裝設計等,其核心業務為原創設計製造商(ODM)和原創品牌製造商(OBM),並於東莞自家設廠,一切按部就班地發展。然而,2008 年的一場金融海嘯,令各行各業大受打擊,而香港中小企更首當其衝,宏才拓展流失大量海外市場客戶,曾一度面臨倒閉危機。在生死存亡的關頭,Adam 臨危不亂,始終不忘自己創業的初心,奮力堅守下去。面對金融海嘯的餘波,不但市場萎縮,發展空間亦收窄,但Adam 憑藉打不死的獅子山精神,決定徹底改革,重新構思產品定位,甚至不惜一切重啟,由零起步!他回憶道:「由零起步絕不容易,主要是因為客戶群與原先的完全不同,產品定位也隨之改變,所以一開始也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。」
數年前,Adam 母親患上了認知障礙症,讓他在全力搏殺、設法挽救公司的同時,亦都醒覺照顧家人的重要性。有次,母親更離走失,雖大幸未有發生意外事故,但也令他十分愧疚。然而,那次的經歷,卻讓Adam 痛定思痛,深刻反思,且萌生了「創新樂齡家居安全產品、再造樂活價值」的理念。
他深感許多港人都生活忙碌,要工作繁忙之餘,又要照顧長者與小孩,許多時都無法兼顧。不少長者因而被送往安老院,美其名為可得到更佳照顧,實則上卻是違反他們的意願。Adam 認為,他的產品開發團隊,一定可以針對這些痛點,設計及開發家居安全用品,為其母親以及社會上的長者、照料者和有需要人士,提供生活便利及生活輔助的產品及方案,把「居家安老」的理念帶回給本港家庭,從而回饋社會。
Guardman®護匡 樂齡產品 從生活細節着手 應對各種需要2018 年,Guardman®護匡 品牌正式面世,旨在開發出適宜樂齡人士使用的生活輔助、家居安全和個人輔助產品,為樂齡人士解決家居生活隱憂。Guardman®護匡 以「護之以誠,匡之以禮」的品牌文化為基石,更以「關愛、尊嚴、尊重、自由、享受」為產品內涵,希望讓每一位樂齡人士都能樂享精彩生活,安享天倫之樂,活得更有尊嚴。
Guardman®護匡 現時針對本土B2C 市場,提供全面居家安老產品,並從生活細節着手,讓一般家庭都能更方便地照顧長者各方面需要及應對各種困難。其產品系列類型豐富,包括:防跌警示管理系統、壓力感應床墊、浴室叫援裝置、
防遊走監測系統、電話鈴聲防大器、火警提示器及水位感應器等。
宏才拓展企業除以 Guardman®護匡 品牌繼續發展B2C 本土市場外,亦着眼於開拓大灣區、一帶一路及東盟市場。集團的理念與努力近年亦廣受各界認同,並得到各方嘉許,屢次榮獲獎項,包括:
• 2018 年: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 頒發「香港工業家獎 升級轉型優異證書」
• 2019 年:香港中小企業總商會 頒發「最佳中小企業獎」
• 2020 年:社會企業研究院 頒發「社會關愛企業卓越獎」
• 2021 年:社會企業研究院 頒發「社會關愛品牌卓越獎」、黃金時代基金會 頒發「智齡世代大獎」、香港管理專業協會 頒發「年度優質管理獎」、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 頒發「新星品牌」;同時獲表揚為「工業獻愛心」及「2021 友商有良」企業。
• 2022 年:HSBC Living Business、CUHK – Corporate Innovaton Index – SME 2-Star
• 2023 年:HKMA – Global Innovation Award – Silver Award、HKDA – Excellence in Best
Innovativeness Award
【妙談護匡樂齡@iM網欄】啟動銀髮經濟:長者身心靈健康最關鍵
在香港,隨着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士紛紛踏入老年,加上本港人口平均壽命持續上升,預期本地人口老化問題將日趨嚴重。根據政府統計處今年10月發表的數據顯示,65歲及以上長者的人口推算由2021年的145萬(佔總人口的20.5%),將增加接近一倍至2046年的274萬(36.0%)。換言之,到2046年全港人口有三分之一是長者。因此,今年11月初發表的施政報告就提出要研究發展「銀髮經濟」,將於明年成立顧問小組並提出建議,希望把高齡人口轉化為消費群,推動樂齡產品及服務的發展,包括醫療保健、文娛康樂、起居服務等,以提升長者生活質素。
無疑,人口老化問題對香港是一個大挑戰,影響所及,無論是社會成本、勞動人口、公共醫療資源等範疇都會出現難題。要推動銀髮經濟亦殊不簡單,需要我們以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長者的真正需要,才可促成美事。
要知道,長壽不一定會快樂。以前筆者也有寫過,移民潮下不少「留港長者」都陷入孤獨、無助和抑鬱等情緒困境,長者的心靈需要同樣應受到關注。我認為,要成功建立銀髮經濟,必須將之建基於長者的身心靈健康。身體健康、心靈愉快、態度樂觀正面的長者,不但對家庭有益,他們更可以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。
除了向長者推廣健康飲食及適當運動,以鼓勵他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外,更應加強推動多元化社區康樂活動。筆者認為,這方面可以結合本港多區「關愛隊」的活動,除了透過探訪接觸,以識別和協助有需要支援的長者、護老者及照顧者之外,亦可以籌劃聯誼聚會、跨代交流,甚至是介紹樂齡科技的活動,促進長者社交並投入社區。
說到樂齡科技,施政報告也提及將會擴闊「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」的用途至適合家居使用的樂齡科技產品,讓更多長者、殘疾人士及照顧者能夠善用科技以減輕負擔和壓力。我一直深信,樂齡科技及智能家居是推動銀髮經濟的重要引擎。舉些例子,把虛擬現實科技應用在日常生活及治療復健中,可以讓長者享受全新的娛樂和康復方式;在家中設置各種防跌、防走失的感應裝置,並善用物聯網技術,可以為長者創造了更安全、更智能的居住環境,且時亦能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。
然而,觀乎不少長者目前對樂齡科技仍未太能理解或掌握,身為業界一份子實在是感到「路漫漫其修遠兮」!今次施政報告倡議銀髮經濟、支持樂齡科技,可說是為我們團隊打了一支強心針。我們會堅持信念,默默耕耘,積極參與不同的研討交流會,並與社福機構緊密合作,加倍努力推廣樂齡科技。較早前我們團隊就分別參與了「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2023」和「大埔及北區『照顧者美麗旅程』撐起日」 ,向大眾介紹示範各類樂齡科技產品與應用方案,並與業界領袖專家誠意交流,期望透過深耕細作,讓相關產品與服務進入更多家庭,令更多長者與照顧者受惠。
只有當我們能夠真正滿足長者多樣化的需求,並提升他們的身心靈健康及生活品質,銀髮經濟才會真正實現。
【妙談護匡樂齡@iM網欄】勞動力高齡化 企業如何助年長員工融入職場?
人口老化,已然是一個全球性問題,令勞動力結構亦趨向高齡化。最近外國有一份報告預測,未來10年內全球25%的勞動者年齡將超過55歲以上,更會有多達1.5億份工作將由他們取代,較2011年增加10%。而隨着香港社會老齡化的加劇,這個勞動力高齡化的趨勢亦無法避免,為香港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。
無可否認,年長員工在企業中能夠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,他們的豐富經驗和穩定性對企業的發展和成功實在功不可沒。然而隨着時代變遷,我們也需要不斷反思:如何幫助高齡員工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和工作環境?
重新審視高齡員工的價值:高齡員工的專業知識和經驗,對於企業的創新和發展而言可謂無價之寶。企業應該培養「跨代合作」的文化,鼓勵年輕員工向年長員工學習,實現知識的傳承和共享,從而建立一個充滿活力和智慧的團隊。筆者曾以慈善基金代表身份,與綜合服務中心合辦「樂在棋中:跨代共融計劃」,讓九龍城區的年青人與老友記一起學習魔力橋 (米蘭棋),並進行刺激愉快的友誼賽。當中我既體驗到年青人與長者之間的共融,亦感受到兩者互相學習的美事。
提供持續的學習和培訓機會:提到學習能力,為了幫助年長員工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,企業應該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,幫助他們更新技能和知識,應對新的挑戰。此外,企業可以鼓勵高齡員工參加專業工作坊和行業研討會,從中不斷學習和成長。
提供靈活混合工作模式:在工作安排方面,企業如能提供彈性工時或及遠程工作,讓年員工實現工作和家庭的平衡,不僅有助於減輕其壓力,還可以創建一個適應不同工作風格的多元化工作環境。日本就有一位90歲婆婆,退休後仍持續於快餐店從事清潔工作,每天工作3小時由早上7時半至10時半,並堅持每周工作5天。她坦言因為身邊不少朋友都去世了,到快餐店打工可以遇到不同年齡層的人,她覺得保持與其他人交流非常重要,對她來說也是一種安慰。每當她聽到客人說「謝謝妳讓這裏這麼乾淨」,會感到相當開心。
健康和福祉的支援:建議企業可以為長者員工提供健康檢查、心理健康支援等服務,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。同時,建立一些促進健康的活動,鼓勵大家積極參與,保持充滿活力的心境。
綜合政策和社會支持:這是實現高齡員工融入社會的關鍵。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制度,多鼓勵企業雇用高齡員工,例如提供稅務和福利優惠。另一方面,社福機構可以提供職業轉換和再培訓的支援,如坊間的「鑽出耆職計劃」,幫助長者員工求職及適應新的工作環境,實現社會和職業的全面融合。
勞動力高齡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,筆者認為本港企業應該正視這個現實並積極採取措施,透過重視年長員工的價值、提供持續學習和培訓、創建靈活的工作環境以及提供健康和福祉支援,我們也可出一分力,幫助高齡員工更好地融入社會,實現跨代共融的目標,共同建設一個充滿活力和包容的工作環境。
【妙談護匡樂齡@iM網欄】認識更多支援更多 世界認知障礙症月
每年的9月是「世界認知障礙症月」,這個特殊月份旨在提高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關注,推動相關研究和支持,以應對這個愈趨嚴峻的全球性健康挑戰。據政府資料顯示,本港65歲以上患腦退化症的人數約佔同齡總人口的5%至8%,而80歲以上患病的比率更高達20%至30%,情況絕對不容忽視。就讓我們探討一下認知障礙症的現狀、最新的治療希望以及如何支持照顧者。
認知障礙症,有6至7成是由阿茲海默症引起,一直被視為難以治療的疾病。然而,近年醫學界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突破,研發出新一代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,其作用是清除腦部中的不正常蛋白質。目前,本港患者亦有機會透過當局的「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」使用這些新藥物,令最新的治療方案不再是遙不可及。
健康生活最最佳的預防
預防勝於治療,我們也應該加強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,並教育普羅大眾有何預防良策。最近就有本地研究指出,具有較高教育程度、良好生活習慣,或有工作的人士,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較低。研究結果強調了教育和生活方式,能在預防認知障礙症中發揮關鍵作用。因此,社會各界應加強提倡健康飲食,鼓勵積極的生活態度,同時政府的健康政策亦應顧及認知障礙症,讓市民及早進行篩查及診斷。
社會支援,人人參與
在面對認知障礙症的挑戰時,社會支援不能被忽略。香港醫管局一直努力提高大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,在「世界認知障礙症月」會開展了一連串活動,名為「醫社與你同行照顧路」,包括網上講座、工作坊和導賞團而企業機構亦可以在社會支援上盡一分力,例如筆者公司曾舉行「百人幫、幫百人」企劃,與本地健康服務團隊合作舉辦「樂齡智友音樂治療小組」,反應很好,最近已開辦第二期。筆者希望能持續舉行下去,支援更多相關長者,並與照顧者共享快樂。
當然,社會大眾關注認知障礙症不應只限於在9月才做,而應是全年關懷。筆者認為要更有效做好公眾教育、提升大眾認知度,建議:
(1)要提供更準確易懂的資訊;
(2)利用更多元化的傳播渠道;
(3)與相關組織建立夥伴關係;
(4)邀請個人分享故事;
(5)舉辦不同類型活動和工作坊;
(6)持續地不斷宣傳;
(7)強調尊重與包容價值觀,推動共同關懷。
我亦希望大家可以積極參與志願工作、支持相關慈善機構,共同應對這一重大挑戰,以實現關懷他人,攜手前行,為長者提供更好的生活。
【妙談護匡樂齡@iM網欄】 照顧者的無聲掙扎 預防照顧者壓力爆煲
近期香港發生多宗精神病患傷人、恐嚇事件,引起了廣泛關注。這些事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傷害,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震撼和憂慮。然而,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,就是許多這些事件背後都有着共同的因素——精神健康問題。在這個議題上,我們不能忽視照顧者的角色和他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。
照顧者無私地照料那些有需要的人,包括兒童、老年人、殘障人士或患有長期疾病的人。他們經常需要長時間照顧他人,因此對身心健康造成重大的負擔和影響。照顧者不但需要應對身體疲憊,還需要應對情緒困擾、焦慮和壓力。長期以來,他們在沉默中承受着這些壓力,自身的問題與需求往往被忽視。而照顧者的精神健康問題,對其個人生活品質、家庭和社會的和諧,都會帶來負面影響,更直接影響對照顧對象的照顧質素。
面對這個現實,筆者建議照顧者必須有預防的心態,在個人及環境方面着手改善,提防自己壓力爆煲。要多欣賞及肯定自己的付出,並建立健康規律的生活及良好的睡眠環境,例如:每天健康地進食3餐,睡眠時注意睡房燈光和周圍音量,每晚睡眠至少7、8小時,以及每星期運動最少2小時等。
同時也應改善照顧環境,讓自己在照顧上較順𣈱。以照顧長者為例,可增設扶手、防滑地板及拆除門檻,以減輕照顧時的體力付出、簡化步驟及減低轉移次數等。而在這個數碼時代,樂齡科技及智慧家居技術亦可發揮重要作用,為照顧者提供實時監測和警報支援。筆者公司開發的eAlertCare應用程式,就是利用遠程監測技術,連接監察裝置及感應器,隨時接收警報和推送通知,讓照顧者能遠程監察病患的生活狀態,安心互聯,確保被照顧對象的安全,同時亦能監測病患的健康狀態及提示服藥等,整體上可大大減少照顧者的記憶負擔及壓力。
當然,單靠科技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,綜合的預防措施是不可少的。社區上的支援資源仍然有需要增加,特別是應加強精神健康宣導和教育,減少大眾對精健康的污名化和歧視。這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精神健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,並促進開放的對話和支持。另外,在心理健康檢查及輔導服務上需要更多的人手及配套,讓照顧者能夠及早發現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並尋求幫助,也為照顧者後續提供情感支持和聆聽的空間,給予相關培訓和指導,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應對照顧工作。
我重申,樂齡科技的應用可以在支援照顧者和監測方面發揮作用,但應該將其視為輔助工具,而並不是替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支持和關懷。最終只有通過社會的共同努力,提高社會對精神健康問題的關注,再透過全方位的資源和預防措施以降低照顧者的精神壓力,才能夠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,並建立一個更關愛和健康的社會。
【A wonderful talk about caring for the elderly @iM Column】 Embrace the revolving economy rental scheme to easily care for the elderly
在現今可持續發展和節約資源的大氛圍下,「循環經濟」是個很重要的概念,其核心就是「資源最大化利用」。我們經常接觸到的循環再造、回收加工等產業,都是在發展循環經濟,不但能大量節約原料和能源,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開採和消耗,同時可創造新的商機和價值鏈,並創建新的產品及服務以激發相應的供應鏈和就業機會,長遠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。
而「租賃模式」,其實也是循環經濟的一環。筆者從事開發樂齡科技產品,十分看好這類產品可以透過租賃模式,為有需要的長者們提供更靈活和經濟有效的解決方案,以實現經濟循環。
相較於「購買模式」,租賃產品可以減輕照顧者的經濟負擔,因毋須一次性支付高昂的產品費用,只按需要租借產品,可大大節省成本。再者,租賃模式還可以提供更靈活的服務,如日租、月租或年租等多種選項,照顧者亦可以根據長者的實際需求變化,隨時轉換租用不同產品,毋須擔心購入的產品長期閒置或過時,甚至更可以經常試用最新的樂齡科技產品,讓長者享受科技不斷進步所帶來的好處。
另一方面,租賃模式亦有助於促進產品的資源回收和再利用。當租賃期結束,歸還的產品經過檢修和清潔後,可以重新提供給其他有需要的長者。這種循環利用的方式不但減少資源浪費,同時也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,做到更環保和可持續。
而在租賃過程中,不同的照顧者可以共享同一批產品,不但節省了每位照顧者的租賃成本,同時也促進了社區內的凝聚力,透過共享資源建立更緊密的社區網絡,提供更多的支援和服務。照顧者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流使用產品的經驗,共同解決照顧上所遇到的問題。
要在社會上推動租賃模式以發展循環經濟,政府及不同機構均扮演着重要角色。筆者的團隊正積極推動相關項目,會把公司所開發的樂齡科技產品,提供予有需要的長者及照顧者租用。團隊正與不同單位緊密溝通,如向有興趣租用產品的機構提供顧問意見,對內亦協調員工為已歸還的產品執行清潔消毒、檢測維護,確保產品質量和性能符合標準。
筆者期望未來有更多商戶及照顧者能意識到租賃模式的好處,掌握循環經濟的優勢,從而改進產品服務及提高競爭力,讓更多的長者和照顧者受益,為社會健康和環境保護作出貢獻。
【妙談護匡樂齡@iM網欄】移民潮下:以科技舒緩「留港長者」情緒問題
近年本港出現移民潮,可想而知,移民的一班大多是年輕一代或盛年家庭,其年長父母未必會跟隨移民,遂成為了所謂的「留港長者」。最近本地團體一項調查顯示,這些「留港長者」的社交情況、情緒健康及支援網絡,都開始浮現問題。
有逾6成被訪長者的移民子女是其「最主要照顧者」,而近4成受訪長者表示在子女移民後,感到「記憶變差」、「更常失眠」及「影響日常開支」,並會減少逛街及飲茶等消閒活動。調查更指,高達79.5%「留港長者」處於「高風險」社交孤立,較沒有子女移民的長者多3成。7成「留港長者」表示因子女移民而感到「孤單」。
看到這段新聞及相關數字,我個人心中感到十分沉重。相信更多的「留港長者」會陷入孤獨、無助和抑鬱等情緒隱憂,不禁思考:作為子女們,無論是移了民的或是仍在香港的,應如何幫助長者改善情緒問題,維持心理健康呢?
想深一層,現今科技發達,移民已不像數十年前那樣的「生離死別」,縱使分隔兩地,子女們也可以透通過不同途徑遙距關心長者,讓他們感覺家人並不遙遠。
我認為其中一個好方法是鼓勵長者學習使用資訊科技,例如電郵、社交媒體、WhatsApp及視訊通話等,讓他們保持與親友的聯繫。重點並不單止在於維繫,更在於加大溝通頻率,例如原本每星期的聚首吃飯可變成隔兩天來個視像通話。在通訊軟件上建立家族對話群組更是不可少,好讓父母感覺到即使遠在天邊也能近在眼前,關愛一直都在。這些方法在現在十分容易實現。筆者與團隊所創立的樂齡科技品牌中,也有一個eAlertCare™ App,是一個可以透過遠距離監測和智能提醒,幫助照顧者時刻知悉長者家中生活狀況的應用程式,可以有效地管理他們的健康及提供安全保障,特別適合觀察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。
此外,子女也要協助長者擴大其社交圈子,建立支援網絡。有些父母怕子女擔心,會刻意隱瞞健康問題,故仍需靠長者身邊人留意健康情况。當年「光纖之父」高錕教授,就是有朋友發覺他打麻將時反應遲鈍,覺得不妥而建議高太陪他到醫院檢查,這才發現他患有認知障礙症。故此,將要移民的子女有必要提早聯繫與父母熟稔的親友、鄰居幫忙,並鼓勵長者參加銀髮族社區活動、加入志願團體服務等,增加人際交往及支援,並減輕其孤獨感。本地社區組織也有不少相關的支援和服務,很值得留意,例如:「樂齡同行計劃」、「社區好幫手 - 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」及長者再就業服務等。
總言之,讓「留港長者」提前做好身心準備是很重要的,即使錯過了也可以馬上補救,有心不怕遲。讓他們學習善用資訊科技、做好子女間的坦誠溝通、與社區建立聯繫,這些都是有效對抗憂鬱情緒的方法,可以為他們的留港生活注入動力與正能量。
【妙談護匡樂齡@iM網欄】 百人幫‧幫百人 持續關懷獨居長者企劃
上回提及本港獨居長者數目不斷上升,根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數字,獨居長者數目在對上10年大幅上升逾5成,至15多萬戶;唯相關社區服務的支援仍有很大改善空間。有見及此,筆者就不斷默默思量,萌生了一個可以「宣揚居家安老及舒緩照顧者壓力」的企劃念頭,希望能彰顯同理心的重要性,更讓有需要的群眾獲得關懷支援。
有幸在各方友好及團體共襄善舉的熱情和積極的行動下,這個念頭終於成真,「百人幫‧幫百人」企劃順利誕生。這是一個持續企劃,目標是透過夥拍理念一致的不同單位,如:科技、飲食、居家及醫療藥物服務等領域,共同籌劃及參與更多的樂齡慈善活動,同心合力關注本土社區中的基層及獨居長者,在送上溫馨及祝福之餘,更欲將「居家安老」及「關心照顧者」的概念向普羅大眾推廣。
「百人幫‧幫百人」企劃的首次「居家安老送暖行動」剛於上月(12月)一連兩天展開並圓滿舉行,特別夥拍了社企「好餸」,分別於「松悅園耆逸護養院暨日間護理中心」及「仁愛堂蕭鄭淑貞仁間有愛社區支援中心」與長者同樂,並有幸獲「省善真堂慈善基金」贊助,合共向長者送贈100個福袋,福袋內包含省善真堂設計之七十周年口罩、樂齡科技產品(聽力/視力輔助套裝)及由「好餸」SEN學員製作的餸包/湯包。
筆者認為除了透過合作可以支持SEN青年外,也深感其製作的預製餸包/湯包切合長者所需,填補到因飯劵供應及派飯休息日的空隙,亦可減輕護老者壓力。企劃中加入了筆者公司的樂齡科技元素,又可向照顧者提供「居家提示」上的支援。
主活動後,筆者更有機會與義工團隊上門探訪個別獨居長者家庭,親身與老人們接觸交流,了解他們所需。這些經驗,更為我們未來的開發項目帶來更多啟發,有助我們研發出能真正提供有用幫助的產品。
活動完結後翌日,筆者看到新聞報道說:「長者安居協會表示在近日寒冷天氣下,3日內就共接獲超過5,000多宗的平安鐘求助,超過300人要送院治療,其中1日更接獲2宗獨居長者在家猝死的個案,呼籲大家留意身邊長者的安全狀況。」這令我更堅信推廣「居家安老」的信念及方向是正確的,好讓樂齡科技進一步融入社區,再擴闊至「衣、食、住、行、身、心、靈」的支援層面。
深深明白,這並不是一條簡單易行的路,但我仍相信持相同理念的大有人在。新一年期盼更多的單位參與和支持這個企劃,讓其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360實踐平台。